Powered By Blogger

總網頁瀏覽量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蝗災

蝗災,是指蝗蟲引起的災變。一旦發生蝗災,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使農產品完全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蝗蟲極喜溫暖乾燥,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有所謂「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

 歷史

蝗災是世界性的災變,而且淵遠流長,《詩經》中提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蘇軾錢塘時見蝗災「上翳日月,下掩草木,遇其所落,彌望蕭然。飛蝗來時半天黑。」。日本在《日本後紀》一書中首見蝗災。中國歷史上迭起蝗災,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佈,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古代對蝗蟲認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說法,又有「蝗魚(蝦)互化」之說,如:宋代陸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魚卵所化」,潘自牧的《記纂淵海》:「有蝗化為魚蝦」。李昉太平御覽》〈蝦門〉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爲魚蝦。」。李蘇《見物》記載:「旱涸則魚、蝦子化蝗,故多魚兆豐年。」。

 災區

2001年俄羅斯南部的斯塔羅波爾地區,約26.7萬公頃的草場和耕地受到蝗蟲侵襲,同時期中國的黃河流域、渤海沿岸地區,以及新疆北部地區同樣有蝗災,部份地區的蝗蟲密度達到了最多每平方米一萬隻。[5]。2001年中國遼寧省首見蝗災,起因是百年首見的旱災。
2003美國西部的內華達州猶他州愛達荷州皆飽受蝗災侵擾,愛達荷州的災情是二次大戰以來最慘重的一次。

 防災措施

中國的防蝗觀念最遠可見之於商代甲骨文唐太宗曾因蝗災將蝗蟲生吞下肚,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自宋朝以後,對蝗災有了較科學化的認知,並總結一些滅蝗的方法,如:鳴金驅趕法、捕擊法、火燒法、溝坎深埋法、掘種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濕難飛用器具抄掠法等。新疆等地以養鴨、雞等方式消滅蝗蟲。明末清初有大量的防蝗書籍,陳芳生有《捕蝗考》,分「備荒事宜」和「前代捕蝗法」兩部分,江蘇泰州人彭壽山撰《留雲閣捕蝗記》,浙江鄞縣人陳僅撰《捕蝗彙編》,江蘇無錫人顧彥撰《治蝗全法》分「土民治蝗法」、「官司治蝗法」、「前人稱說」和「救荒事宜」四部分,王勛有《撲蝻凡例》等。
捕殺蝗蟲,是當時最主要方法。例如:嘉慶五年,「九月蝗至,邑西若坑十八都、十九都、二十都皆有之。知縣華中伯祭劉猛將軍廟,蝗被鳥啄,遂息。」道光四年旱蝗,「官民協捕,且焚且瘞,尋有群鴉及蝦蟆爭食之,殆盡,禾苗獲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